一年制硕士被弃、第一学历筛人…哪些城市又在带头提高人才门槛?
11月上旬,一则“上海最新的人才储备标准作出重大调整”的消息在硕博圈引起热议。
来源:微博
海外留学生不能通过报考选调生?
要求硕士海外TOP200内,本科学历国内双一流?
海硕学制不满两年,连当公务员资格都没有?
这几条既莫名又带着些许歧视的信息,在学术圈炸开了锅,光是发文的红V博主微博底下就吵了将近四百条……
“一年制硕士怎么就水了?”
“英国名校不少吧,剑桥也有一年制硕士,按学制年限分人才也太不合理了。”
……
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不仅上海出现这样的新闻,大连也传出来了“留学生回国不能考公务员”的消息,最后迫于舆论,大连就业服务中心不得不发公告回应(下图可滑动)。
从趋势上看,学术内卷的事情近几年一直在加速。
一年制硕士不受认可、第一学历决定“生死”、留学生不能进体制内……
国内这些城市,真的又在“悄咪咪”地带头提高人才门槛吗?
是提高门槛,还是扩招人才?
首先,「上海不要一年制硕士」的传闻应该是“张冠李戴”的谣言,根据上海本地的政策来看,只有上海闵行区发布过相关内容的公告。
来源: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组织部
公告中还说明了定向选调的高校名单,但是并没有提到硕士几年制的问题。
来源: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组织部
2018年,招30~40人:10所高校,全日制本科及以上;
2019年,招20~30人:15所高校,闵行户籍应届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者,特别优秀的可放宽为“一本”类大学。
2020年,招44人:30所高校,全日制本科及以上;
2021年,招45人:30所高校,全日制本科及以上;
2022年,招45人:30所高校,全日制本科及以上;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榜单前200名的国(境)外高校,但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仅限报名储备人才。
2023年,招40人:要求同2022年。
从人数上看,近几年上海的单位应该是人才扩招了。
从门槛来说,依然是本科起步,但是加入了海外名校,在选择范围增加的情况下,人数的上升必然会带来竞争的内卷。
而待遇几乎没有变化……
每年都是“本科生税前约18.3万元/年,硕士研究生税前约18.9万元/年,博士研究生税前约19.5万元/年。”
尽管招录的最低要求没变,但竞争人数变多了,想来这也是“软性提高门槛”的一种。
体制内人才引进趋势
体制内人才引进趋势
招录范围年年扩大
从10所高校到30所,从国内高校到国外榜单前200名,地方引进人才年年都在加大力度。
对于新应招的高学历人才来说,这是就业机会的增加;
但对于原本就在招录范围内的人才来说,带来的是自己竞争力的减弱。
“当分母扩大,运气落在每一个分子上的可能性就更细微了。”
再者,尽管高校的数量已经增加到30所,甚至加入了海外院校,但是却缺少东北地区、西南地区的985高校。
尽管这两个地方都有着名列前茅的全国985重点高校,但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入的数据上看,沿海地带和京津冀地区的高校,明显更受人才和单位青睐。
可见在地方引进人才的标准中,不同高校的所在地区经济是否发达,仍然在他们的考虑之中。
仍然倾向于高学历
近几年来,多地人社局发布公告,放开了留学生归国落户政策,且博士学历优先。
有的重点单位招聘青年人才时,甚至还会要求“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博士后经历,取得突出学术成就。”
来源:某211高校2022年人才招聘公告
从待遇上看,精英们和普通硕士博士之间,有着至少十万以上的年薪差距以及编制区别。
地方单位引进人才的“高学历”情结,除了体现在要求人才的最高学历上,有时还体现在“第一学历血统”上。
但是也有单位表示,只要你足够优秀,取得过重要影响的系列学术成果,学历是可以放宽的。
来源: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22年公开招聘
政策细则因地制宜
这里给硕博人才们提个醒:当你看到某些令人惊讶的人才引进规定时,其实每个城市、甚至每个区的政策都不一样。
如果你想走人才引进,求职体制内的单位,比如高校和事业单位甚至公务员等。
那么最恰当的了解政策及相关条件的做法,应该是找到相关招聘信息,通过公开渠道,联系上具体单位咨询解惑。
像这种「一年制硕士“被抛弃”,两年制专硕“被限制”,三年制学硕被踩破“门槛”……」的说法,常常捕风捉影就来了,每一次都在紧张繁忙的科研生活中引起大众焦虑。
至少目前来看,与其说国内单位一直在提高人才门槛,竞争者很多,实际上国内人才的引进其实是扩招的状态。
2022年10月的英才大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寄语人才时,引用了战国时期《中庸》的话:「人一能之我十之,人十能之我百之」。
虽然人才扩招,竞争加大,但是只要硕博人才看清形势,找准道路,有所目标地做学术,增加自身求职“筹码”。当你站在终点时再看起点,也不过是一段熙来攘往的经历罢了。
今日话题
你觉得我国哪些城市在扩招人才,哪些在抬高人才门槛?